您当前的位置 > 首页 > 新闻动态>集团要闻

河北科技官方网站社《痰湿一去百病消》:痰湿怎么来的?又该怎么走?这本书来告诉你

发布时间:2022.11.10 点击量:?

立冬已过,天气渐冷。眼下正是痰湿症状多发的季节,不少人咳嗽久治不愈,很有可能与痰湿有关。中医认为,很多亚健康问题、常见慢性病,都是痰湿造成的,所以有痰生百病湿生灾的说法。

痰湿是如何形成的?痰湿的不同表现和危害是什么?如何祛除痰湿?这些问题,河北科学技术官方网站社官方网站的《痰湿一去百病消》都可以为你答疑解惑。

作者范怨武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,因经常结合门诊经验和先贤著作,创作大量通俗易懂的中医科普文章,被读者称为总能把复杂的中医知识讲得通俗易懂的中医医生。本书是他继《做自己的中医》后的又一力作,是一部关于痰湿及痰湿治疗的百科全书,详细介绍了引起痰湿的环境、情绪、饮食等因素,帮助读者认识痰湿的致病原理,痰湿在不同脏腑的表现和危害,以及如何有效预防痰湿。

 

1.一本书读懂痰湿的方方面面

在本书中,范怨武从生活中的湿讲起,用尽量通俗的语言和大量形象的比喻,让痰湿这个中医概念变得容易理解。

痰湿是如何形成的?书中这样讲述:中医把人体内一切水液统称为津液。津液来源于饮食,饮食进入人体后,食管、胃、小肠、大肠、脾这五个器官,任何一个出现问题,影响了饮食正常的消化吸收,津液就会变成湿气。过了消化吸收关之后,津液的运输分布主要依靠三焦。中医上的三焦是上焦、中焦和下焦的合称,包括胸腔和腹腔中所有脏腑器官,津液在这些器官中不能正常运输分布,也会产生湿气。

痰湿的不同表现和危害是什么?书中详细介绍了每个部位痰湿的症状。肺经有痰湿,会引起咳嗽;痰湿堵在心包,会出现胸闷、心烦或心慌;痰湿走到了肝胆,就会胁下痞硬;如果走到脾,会腹痛;长期腹泻有可能是肠道痰湿;而泌尿系统有结石,多半是痰湿入侵了肾或膀胱。

范医生还对导致痰湿的原因进行了概括。有人天生就是痰湿体质;有人因为饥饱无常、饮食不洁、嗜凉嗜甘、激烈的情绪波动、过于劳累或过于安逸、烟酒过量、体内淤血等,造成脏腑功能紊乱,形成痰湿。

 

2.用大量生活化案例贴近读者

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,本书用了大量生活中的案例来解释痰湿的表现、成因、应对方法。

比如,有位女士因为心动过速来就诊,范怨武了解后得知,这位女士前一段时间天天吃榴莲,水果有湿性,加上天气的热,就化成了湿热。湿热郁在身体里,痰热扰乱心神,引起心慌、失眠。最后范怨武选择用温胆汤(关于本文中提到的所有药物和药方,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)治愈了这位患者。

范怨武还在书中写道,湿热的病机很复杂,不要看到哪儿湿热就盯着哪儿治,这样容易被牵着鼻子走。比如有一次,范怨武的妹妹脚上长湿疹,于是他开了专攻下焦湿热的四妙散。妹妹吃了药,病情有缓解,但很快就反复。范怨武仔细辨证,想到妹妹经常对着灶火做九蒸九晒芝麻丸,被熏得口干舌燥,还有腰酸的症状,这是被火伤了阴气。肾阴不足导致肾的气化功能失常,就出现了湿疹。后来范怨武改用了增液汤,妹妹的肾水得到滋养,原来怠工的地方又恢复功能,湿疹也跟着治愈了。

湿热很多时候夹杂着气虚、阴虚的情况。范怨武说,作为医生,一定要用心辨证,找到病症的根源。

 

3.书中加入了大量漫画,生动形象

除了行文通俗易懂、讲解深入浅出之外,《痰湿一去百病消》一书还使用了大量漫画,将中医知识、理论演示得清晰明了。

比如,在解释中医上的三焦概念时,书中配上了一张两室一厅的房间示意图,将与房间各部分对应的五脏六腑用箭头一一标明。

图下面解释道:人体是一个三焦,它里面住着五脏六腑,而五脏六腑里,则是不计其数的大小机构”——我们可以把房子理解为一个三焦场所,房子里面有主次卧、厨房、电力系统、下水道……房子的主人对应的就是人体三焦里的心,厨房对应的是脾胃,房间的电力系统对应的是肾,下水道对应的是膀胱。读者看到图示可以一目了然,复杂的内容用图示拆解后变得生动、形象。

书中还有大量有趣的小漫画,用不同器官的对话让读者对中医理论有更直观的认识。同时,书中对难点章节用思维导图进行了阐释,使读者对知识点理解得更加系统准确。

 

4.图书官方网站后,深受读者喜爱

《痰湿一去百病消》自今年6月上市以来,深受读者欢迎,登上当当网畅销榜。

一位读者对本书给予高度评价: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科普书籍。作为一个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南方人,这本书帮助我了解了痰湿的原理、痰湿对身体的危害,也为我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应对痰湿的简单方法。另一位读者对本书的表现形式表示认可:这本书对小白很友好,亲近的语言、形象的画面,让中医变得更容易理解。

    河北科学技术官方网站社大众生活图书编辑部主任、《痰湿一去百病消》的责任编辑李虎介绍道:这本书是我们结合目前市场需求,在写作风格、阅读习惯、包装内容等方面做出的一次有益尝试。希望读者看过本书之后,可以形成一些中医思维和逻辑,从中医的角度理解自己的身体,更健康地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