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 > 首页 > 新闻动态>集团要闻

周末读书分享会 ‖ “攀龙附凤”原本是励志成语?龙年“龙抬头”,我们一起聊聊“龙”

发布时间:2024.03.12 点击量:?

  “二月二,龙抬头,大囤满,小囤流。”3月10日,保定呈明书店邀请河北省文史研究馆员梁勇开展了一场以“龙年话龙节”为主题的知识讲座。




  艺术中的“大器龙象”

  今年是甲辰龙年,龙是中国人创造的十二生肖之一。梁勇介绍,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干支纪年和干支计时的衍生品,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,周而复始,六十年一甲子。国人用熟悉的十二种动物代表十二地支,即子鼠、丑牛、寅虎、卯兔、辰龙、巳蛇、午马、未羊、申猴、酉鸡、戌狗、亥猪,便于记忆和传播,逐渐演变为生肖属相。

  梁勇表示,在十二生肖中,龙的形象被历代艺术家描摹,成就了包括青铜器、玉器、石雕、木雕、牙雕、琉璃、玛瑙等多种材质、多种艺术形式的“大器龙象”。其中起源最早、数量最多、艺术成就最高的当属龙形玉器。张家口、承德、赤峰等地,出土了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用玛瑙、岫岩玉等物料雕琢的玉猪龙。战国时期,各诸侯国间玉石交易频繁,各地出土大量玉雕龙。




  地处太行山东麓的中山国,辉煌时是仅次于“战国七雄”的“千乘之国”,青铜铸造、错金银等器物中的龙造型,异常精美。司马迁在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中说“中山国多美物”,名副其实。其中,现存于河北博物院的金银四龙四凤四鹿铜方案,巧妙地把四条龙的飞翼、龙尾与四条凤尾连接起来,构成具有很强支撑力的支架,堪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经典。

  唐代是中国龙趋于定型的重要时期,出土的金属龙较多。龙的姿态更多样,有飞龙、走龙,还有坐龙。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代鎏金铜龙,飘逸灵动;1970年西安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文物,12条唐代金龙站在金箔中,栩栩如生。




  “攀龙附凤”的来历

  在讲座中,梁勇还介绍了“攀龙附凤”“跑龙套”等与龙有关的成语的来历。在河北赵县有“攀龙麟,附凤翼”碑,这块碑是怎么来的呢?两汉之际,大将耿纯跟随刘秀南征北战,击败伪皇帝王朗,行到赵州,耿纯进言:“天下士大夫捐亲戚,弃土壤,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,其计固望其攀龙鳞,附凤翼,以成其所志耳。今功业即定,天人亦应……时不可留,众不可逆。”

  意思是说,天下士大夫抛弃亲戚,放弃家园,跟随大王一路征战,他们的期望就是能够攀附龙鳞,依托凤翼,实现自己的志向。如今功业即将成就,天时地利人和皆已具备……(登基)时机不可延误,众意不可违背。在这里,耿纯用“攀龙鳞,附凤翼”来形容士大夫们期望依托刘秀,实现自己的志向,在当时并没有贬义。刘秀听后,在鄗城(今河北柏乡县固城店)千秋亭即位称帝,建立东汉。在传统戏剧中,“龙套”是虚拟表现形式。“四龙套”代表千军万马,“二龙出水”表现两军会阵,“龙摆尾”舞台阵法用于炫耀军威。舞台上各种集体上下场的队形,都是靠龙套“跑”出来的。“龙套”这种集体角色,成为舞台演出不可缺少的部分。后来,“跑龙套”用来比喻在某种活动或者团队中扮演无关紧要的角色,只起到陪衬作用。




  读者想去博物馆看看

  在二月二,有很多跟龙有关的传统习俗。梁勇说,保定元氏县封龙山汉碑中,有三通碑是常山国相祭祀龙神、祈雨活动的碑记,是汉代祭龙祈雨的重要文物。甲辰年二月二,是龙年的龙节,寄托着龙的传人对美好未来的希望。在“龙抬头”的日子,赵县有二月二龙牌会民俗,井陉有斗火龙,正定有舞龙灯……

  来自保定桥西区的闫女士带着12岁的儿子一起来参加活动。她说:“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,今天听了梁勇老师的讲座很有收获。老师讲的干支纪年法、生肖文化的起源、历朝历代龙的形象演变这些知识我以前或多或少地涉猎过,现在感觉在脑海中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了。看了老师PPT中展示的各种龙的形象,我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美育课。我打算带孩子去博物馆看看相关的文物,看看‘盛世修典’的展览,和孩子一起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