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 > 首页 > 新闻动态>集团要闻

周末读书分享会 ‖ 河北梆子为什么不叫冀剧?凤冠有多重?一起来看关于戏曲的“十万个为什么”

发布时间:2024.03.27 点击量:?

  河北梆子为什么不叫冀剧?凤冠有多重?近日,《中国梆子》丛书作者之一焦振文、来自河北梆子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孙香月等嘉宾做客保定书城,与读者交流互动,解答了小戏迷关于戏曲的“十万个为什么”,分享了关于中国梆子的历史与文化。




  “金牌调来银牌宣,王相府来了我王氏宝钏……”伴随着一曲高亢的河北梆子《大登殿》,扮上全妆的孙香月一上场,就赢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。

  “唱戏过程中什么是最难的?”“老师头上戴的凤冠有多重?”“老师身上为什么有个‘圈’,会掉下来吗?”台下的小读者不仅想了解唱词背后的故事,而且对戏曲的相关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


  孙香月介绍:“戏曲讲究的是‘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’。平时我们练功,就是要练身段,需要把腰和腿练得软软的。像兰花指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,戏曲演员也需要勤加练习。包括走台步也是有讲究的,需要勾着脚尖,脚后跟、脚掌压一点。”

  关于凤冠,孙香月表示:“今天我头上的这个凤冠不到十斤。我们河北梆子剧院还有重达十几斤的凤冠。戏曲演员要戴着这么沉的头饰表演两三个小时,辛苦可想而知。不仅如此,连演员穿的衣服也很有讲究。比如今天,除了化妆师外,还有一位老师专门负责服装。”

  对于小朋友感兴趣的“圈”,孙香月解释:“这是腰带,也叫‘玉带’,是身份的象征。戏服上有类似现代裤腰上穿皮带的腰袢,起到固定作用,所以它不会掉下来的,大家放心。”

  随后,现场的小戏迷和大戏迷走上台,跟随孙香月练起了兰花指,走起了台步。几位小朋友学得有模有样,大家在实践中感受戏曲演员背后的辛苦。




  河北梆子只是中国梆子的一种,由皇冠·体育官方网站社官方网站的《中国梆子》一书,全景式展示中国梆子声腔的艺术特点和传承发展。本书责编任晓霞介绍:“《中国梆子》实际上涵盖豫剧、河北梆子、山东梆子、上党梆子等20多个剧种,这是一套大梆子概念的丛书。本丛书一共分为6卷,分别是剧目卷、历史卷、音乐卷、舞美卷、表演卷、传承卷,共150万字。书中还有四五百幅图片,以及时长199分钟的同名戏曲纪录片,扫码即可观看。”

  有小朋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:“几岁可以开始学唱戏?”“谁是第一个唱戏的人?”

  焦振文在现场为孩子们答疑解惑:“其实从三四岁就可以开始唱戏了,所以有‘六岁红’‘七岁红’的说法。谁是第一个唱戏人,现在已经很难考证,关于唱戏的祖师爷也说法不一,比较公认的是唐明皇,他是唱丑角的。”

  现场的小读者还有不少疑问,比如河南的地方戏叫豫剧、山西的叫晋剧、陕西的叫秦腔,为什么河北的不叫冀剧呢?焦振文做出了解答:“河北梆子是从山西、陕西传进来的,当时进河北是两条路线。一条是从张家口经北京传进来;一条从南边经定兴,形成了一个重大的落脚点。河北梆子有三个分支,河北的叫河北梆子、天津的是卫梆子、北京还有京梆子,所以我们统称为河北梆子。这也说明,河北梆子是植根于河北沃土上的梆子,辐射京津。”

  那么,河北的戏曲历史有多悠久呢?“中国戏曲能追溯到什么时候,河北戏曲就能追到那一天。河北戏曲跟中国戏曲是同频共振的。”焦振文介绍,“全国现在有347个剧种在传承,河北占了29个,在全国排第二。元杂剧是中国戏剧史的第一个黄金期,它产生在河北,元代最有名的元杂剧四大家,有两个是河北人。张家口一个地区有7000多座戏台,几乎每个村都有。河北还是全国的武戏之乡,在全国各地的武戏演员中都有河北戏人的身影,这都是我们河北的骄傲,说河北是名副其实的‘北方戏窝子’一点儿也不为过。所以,我们要把家乡戏传承好,支持我们的地方戏,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戏曲的希望一定在小戏迷身上,在戏曲的受众群体上面。”